安眠酮
安眠酮,于1951年作为抗疟疾有效治疗药物项目的一部分由印度化学家合成,后发现其具有中枢抑制性,于1960年初作为非巴比妥类的催眠药上市。主要作用于大脑皮层, 具有镇静和催眠作用,用于失眠、神经衰弱及麻醉前给药。长期使用本品可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应引起注意,连续使用一般不宜超过3个月。
因其较强的成瘾性与不良反应,我国将其作为第一类精神药品进行严格管制。
滥用危害
使用安眠酮主要会引起神经、感觉运动、肌肉骨骼等系统的不良反应,还会引起血管破裂、视网膜、消化道出血、紫癜等中毒症状。安眠酮具有很高的滥用风险,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中枢抑制、肌肉运动异常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可能会迅速产生耐受性,并产生戒断综合征,症状包括暴躁不安、 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幻觉、意识模糊、癫痫发作等。
案例
徐某系山西人,吸食“忽悠悠”(主要成分是安眠酮和麻黄素)多年,从开始吸几颗、几十颗,发展到一天要吸100多颗,徐某因长期吸食“忽悠悠”,思维已变得越来越迟钝,经常出现四肢麻木,昏迷等症状,徐某对“忽悠悠”已产生强烈的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