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为没在指定地方修车,你们就要扣我1000块押金,这太不合理了!”10月15日,在重庆市公安局江北区分局观音桥派出所的联合调解室内,市民王先生情绪激动不已。原来,王先生在租车期间车辆发生剐蹭,因未按合同约定指定维修点修复,车行遂依据合同条款,要对其罚款1000元。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一同到了派出所求助。
合同纠纷一小时内化解
这起看似简单的合同纠纷,却蕴含着情、理、法的冲突。若简单处置,要么消费者权益受损,感觉“店大欺客”;要么商家合同权威性受到挑战,影响正常经营。然而,这场僵局并未持续太久。观音桥派出所启动的“律师驻所联合调解机制”迅速发挥了关键作用。
当日,值班的驻所律师在认真听取了双方陈述并审阅租赁合同后,首先从法律层面进行了专业剖析。他向王先生指出,合同明确约定了维修地点,其行为确实构成了违约,商家主张违约金有其合同依据。同时,他也向车行负责人建议:“王先生已将车辆维修好,且不影响后续车辆租赁,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比例可能过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过高的违约金法院可能不予支持。”
在厘清法律边界的基础上,派出所民警从情理和化解矛盾的角度出发,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商家要维护经营秩序,客户也希望减少损失,大家的出发点都不是为了制造矛盾,而是解决问题,这样,双方各退一步,我建议违约金按照约定的一半执行。”
“我同意。”“我也同意。”在“法理”与“情理”的双重疏导下,律师的专业意见与民警的权威调解形成了有效合力。最终,双方达成一致,一场可能对簿公堂的纠纷,在不到一小时内圆满化解。
握手言和后,王先生感慨道:“多亏了律师和民警,不然我真不知道这钱罚得对不对,心里憋屈。”车行负责人也表示:“这样的调解既维护了我们合同的严肃性,也体现了人情味儿,我们服气。”
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
这起纠纷的顺利解决,是观音桥派出所创新推行“律师驻所联合调解机制”的一个生动缩影。面对基层派出所接报的大量非警务类纠纷,如合同、劳务、邻里矛盾等,单纯依靠民警调解往往面临专业瓶颈。为此,派出所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新路径,与辖区律师事务所合作,建立了这套长效机制。
今年7月20日起,观音桥派出所“律师驻所联合调解机制”正式启动,每天至少一名专职律师驻所,在社区民警带领下,共同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咨询服务,形成多元、专业、高效矛盾纠纷化解合力。
驻所律师机制引入的中立第三方法律力量,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专业服务。驻所律师以其专业与公信力,在情理法之间架起桥梁,化繁为简,实现矛盾的暖心调解与就地化解,让法治服务以更可亲、可及的方式延伸到基层“最后一公里”。
“执法+释法”破解调处难题
“我已经被拘留了,凭什么还要赔他钱?”10月3日,在观音桥派出所的调解室内,违法行为人张某面对受害人王某的赔偿要求,情绪激动。
原来,张某之前因殴打他人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他认为“拘也拘了,这事就算两清了”。“张先生,行政拘留是你为违法行为所承担的行政责任。”律师翻开法律条文,耐心解释道:“而赔偿对方的医药费、误工费,是你必须承担的民事责任。这是两种并行的法律后果,承担前者,并不能免除后者。”
民警随后从现实角度进行劝导:“积极赔偿、争取对方谅解,也是你改正错误、化解矛盾的一个积极表现。如果王某之后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根据律师讲的这些法律依据,法院同样会支持他的诉求。”
在律师精准的法理分析和民警权威的情理劝导下,张某的态度从最初的抵触逐渐转变为信服,最终同意对王某作出适当赔偿。
“律师驻所联合调解机制”发挥出的“民警+律师”复合型优势,并非简单的人员叠加,而是构建了“执法权威与专业法理”相辅相成的闭环:民警负责定分止争,掌控调解节奏;律师负责释法说理,提供专业支撑。这种“1+1>2”的协同模式,成功破解了行民交叉案件中的调处难题,为同类纠纷的化解提供了高效范本。
目前,“小马工作室”已策动45名律师参与日常调解工作,自运行以来,已协助化解矛盾纠纷70余起,为群众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服务20余人次。调解成功率达到95%以上,得到了辖区群众和企业的广泛好评
下一步,观音桥派出所将进一步扩大“小马工作室”律师队伍,提升工作质效,作为法律服务点积极融入观音桥街道“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为周边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咨询服务,进一步提升辖区基层治理水平,维护好辖区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