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设立移动优化红绿灯装置,优化交通投入成本的建议》(第0304号提案)收悉。经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交通信号灯作为一种明确路权、指引行停、规范秩序的设施,在日常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规范、科学、合理设置和使用信号灯成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
按照《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14886)、《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等国家标准规定,当交通流量、交通事故达到一定的数值(或符合其它条件)时,应当设置信号灯(固定式)。为解决部分小型路口短期、临时使用(如临时施工改道),固定式信号灯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后期拆除浪费等问题,可以在个别点段设置移动信号灯作为临时过渡。但是,移动信号灯存在可用相位少,不能分直行、左转放行,放行效率低,设置位置不易观察、无行人信号等诸多问题,且部分信号灯还存在采用“非标复合灯”等天然“缺陷”。为此,移动信号灯在我市以及全国主要城市并未大范围使用。针对您在提案中所提及的情形,我们一般采取“勤务+设施(标志、标线、隔离设施)”等方式维护通行秩序和安全,并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标准规范,同步建设固定式信号灯。
近年来,我局通过购买服务引入专业信号配时团队,围绕商圈、学校、医院、重点道路、重点桥隧等易拥堵区域,开展信号控制策略性研究,搭建路口管理系统、路口运行评价系统、舆情管理全流程监管系统等模型系统,不断提高信号优化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
一、设置多时段信号配时方案。我市作为山地城市,路网整体的连通性较差,过境交通主要集中在跨江的桥隧等通道。工作日、节假日等不同时段的路段交通流量差异较大,单一的信号配时方案难以满足正常的交通出行需求。我们在主要桥隧、重点通道、企事业单位周边、学校、医院、商圈及大型小区周边等重点路口开展多时段信号配时方案,将控制方案提高到10套以上(早晚高峰、平峰、夜间、工作日、周末节假日),部分特殊路口达到15套;将次干道、支路沿线路口配时方案提高到7套以上。
二、启用夜间小周期及黄闪配时。在夜间特别是深夜时段,按“十字路口90秒、T型路口70秒、路段灯60秒,能采取黄闪路口尽量用黄闪”的原则,对于重点路口采取缩减信号灯周期,减少交通参与者等候时间,提高通行效率。目前,中心城区2417处路口夜间时段采取黄闪或小周期配时方案,占中心城区所有信号路口的96.7%。
三、开展沿线路口绿波协调控制。根据道路的车道功能和交通流特性,通过统一信号周期、设置协调参数等方式,实现沿线路口信号协调联动,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目前,已在学府大道、北滨一路、经纬大道等路段设置绿波带147条,关联路口542处,有效减少市民停车次数和停车延误时间。
四、优化完善可变车道信号灯设置。可变车道信号灯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管控措施,可以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调整路口导向车道的转向功能,使信号配时方案与实际交通流更加匹配。近年来,我局持续大力推广应用可变车道信号灯,并结合我市山地城市实际,出台了《可变车道信号灯设置和运用指导性意见》,明确了可变车道信号灯设置条件、适用范围、现场设施布设等要求,更加规范、科学、合理设置和使用可变车道信号灯。目前,已在中心城区设置可变车道信号灯的路口达20余处。
随着全市机动车快速增长、人车路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保通保畅”压力越来越大。下步,我局将围绕市委市政府城市提升、缓堵促畅行动部署,结合城市路网更新,按照“路口精细、路段高效、路网均衡”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工作。一是深入推进智能交通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智能交通建设,不断拓展绿波带、全息路口、自适应控制、路口失衡溢出精准识别等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二是提升信号配时智能化水平,依托中心城区智能交通建设,升级改造或更新交通信号控制机,不断完善智能化控制功能,满足感应控制、实时优化、行人过街保障、公交信号优先、可变车道信号调整等多类型应用需求,切实提高群众交通出行体验。
此复函已经市公安局主要领导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公安局
2022年4月18日
联 系 人:闫建华
联系电话:63753131
邮政编码:40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