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解决主城区交通拥堵的建议》(第1052号)收悉。经与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3年来,受疫情防控群众多次居家隔离等因素影响,我市中心城区部分区域路段违法停车乱占道、乱停放问题较为普遍,特别是部分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区域周边道路违法停车问题突出,极大的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和畅通。正如您指出的“主干道乱停车现象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并且有更为严重的发展趋势。主干道随性停车已经成为了重庆主城区交通拥堵的‘肠梗阻’。”
究其原因:一是汽车保有量增长较快。近几年,我市机动车每年以5%以上的速度增加。截至2022年底,全市汽车总量约为576.4万辆,同比增长5.68%,其中中心城区有207万辆,同比增长6.03%。
二是居民区停车资源供需失衡。经调查,北碚、高新、巴南等新区,停车位供给大于需求的小区比例高达75%;江北、九龙坡、沙坪坝等老城区,停车位供给小于需求的小区比例达45%以上。新建住宅小区配建比远高于老旧小区,但部分新建小区因入住率不高,造成停车泊位空置,而周边老旧小区却存在“无位可停”的现象。
三是私家车出行占比逐年升高。据统计,日均个体机动化(私家车)出行分担率由2017年34.3%增加至2022年37.9%,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车和轨道)分担率由2017年58.3%下降至51.4%。近年来,我市交通出行方式由公共交通向个体交通转变,导致交通拥堵加剧和停车需求不断增加。
四是驾驶人员守法意识不强。受疫情防控群众多次居家隔离等因素影响,导致部分驾驶人停车习惯较差,为图一时之便或为逃避停车费用违法占道停车,不顾及给他人带来的影响和不便。
对此,我局积极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门,从“规、建、管”全环节发力,疏堵结合,综合治理,全力缓堵促畅。
一、广泛宣传教育引导。为让用车群体形成良好的停车习惯,我局充分发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先导性作用,将违法停车宣传作为城市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工作的重要一环,纳入交通安全“五进”宣传,常抓不懈,利用“线上+线下”“窗口+路面”等多渠道集中宣传、滚动曝光,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2022年底、2023年初,先后2次以加快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为切入口,广泛提示市民挪移占道堵路车辆、规范守法停放。特别是今年2月10日,市、区两级公安、城市管理部门联合发布开展中心城区城市道路违法停车整治专项行动通告,明确10天宣传告知期,专门制作并广泛发放《规范停车告知书》,积极争取群众理解支持。
二、深化堵点乱点系统治理。一是围绕“点”上挖潜。建立城市交通堵点乱点“滚动排查、建账销号、综合评估、闭环治理”长效机制,在2021年、2022年完成82处、150处堵点乱点“一点一方案”治理基础上,今年将新排查出的75处堵乱点纳入治理计划。二是围绕“线”上调控。抓住桥梁、隧道这一主要拥堵瓶颈,不断完善最小范围、最短时段、最低影响的“外科手术式”错峰出行调控,中心城区平均通行效率提升6.9%。三是围绕“面”上提速。创新推广立交平做、车道瘦身、左转远引、多车道汇入自适应控制等交通组织新技术新手段,8条快速路、310条主干路、620条次支干道的交通设施规范设置率达95%。建立“层圈联控、内外协同、逐级削峰”一体化交通信号控制体系,拓展快处、快赔、快撤和社会资源联动处置平台“三快一平台”应用,交通事故快处快赔率达85%,路面见警率从70%提升到90%以上。
三、创新优化交通组织。结合重庆“山地城市”“组团布局”“桥隧相连”道路交通特点,全国首创多车道汇入自适应控制、定向车道等新型交通组织技术,推广应用共享转换车道、潮汐车道、左转远引、单向交通等行之有效的交通组织手段。截至目前,已在355处交通节点推广运用。其中,实施多车道汇入控制97处,待行区优化78处,可变导向车道47处,掉头车流优化36处,拆绿增道和定向车道各24处,车道瘦身12处,共享转换车道11处,交替通行和潮汐车道各9处,串联掉头4处,立交平座3处,逆向共享转换车道1处,交通运行明显改善。同时,清理排查城市道路525处在建施工项目,逐点规范设置交通设施、优化交通组织,将施工对交通的影响降至最低。
四、强化停车综合治理。规划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公安等部门强化部门分工协作,同向发力加强停车难停车乱问题综合治理。一是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编制完成《主城区停车专项规划》《中心城区停车专项规划修编》,分区分类差异化布局规划公共停车场1458处,可提供停车位约35.2万个,缓解老旧小区、三甲及其他大中型医院、中小学等停车难。二是市住房城乡建委聚集停车矛盾集中区域,全力挖潜增建,滚动编制年度建设计划,打表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公共停车场达255处,停车泊位7.4万个。三是市城市管理局针对老旧小区、学校、医院、商圈等停车矛盾突出的“四老”区域,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开展小微停车场建设。2022年,建成了149个小微停车场,新增停车位1.2万个。2023年上半年,建成小微停车场550余个,新增停车位3.4万余个。四是我局与市城市管理局于今年2月10日起,联合组织开展中心城区城市道路违法停车整治专项行动。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共划定停车严管路段373条,再次梳理明确“230+N”滚动挂牌路段,增设严管路标识、标志152套,施划完善禁停网格标线62处、消防通道标识31处,加装硬质隔离设施4200余米;查处违法停车325万起,同比上升110%、环比上升29%,依法拖移占道阻路违停车辆8420余辆、“僵尸车”252辆,有力规范了停车秩序。同时,立足“少投入、大改观”思路,先后在渝北区黄龙路、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赵家山社区、大渡口跃进村东正社区等16处停车位缺口大、秩序混乱区域,实施单向交通微循环、人车分离道路改造渠化隔离、小微停车场建设、“封闭”社区自治等停车精细化管理创新措施,在老旧小区等周边道路增设供居民夜间分时段路内停车区35处,尽力缓解停车难题。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取得了“三升一降”初步成效,即210条挂牌整治路段停车守法率从不足30%提升到85%,104条挂牌路段平均车速提升8.9%和3.1%,挂牌整治路段周边64个监控停车场使用率平均提升29.6%;专线举报由行动之初日均160起下降至10起、降幅达93.7%。
五、规范城市限速管理。一是会同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城市道路限速标志设置的通知》,健全以“科学论证、合理设置、动态调整、效果评价”为原则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道路限速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二是严格按照《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对照必须设置限速标志的4种情形,全面排查拆除非必设限速标志,完成400余条城市道路限速优化工作。三是推广使用特殊路段可变限速标志,通过可变限速管理提升通行效率。在过江桥梁、学校区域等路段,推广使用LED可变限速标志;在流量大、车速低的高峰时段,显示警告提示信息;白天平峰时段显示建议时速、提醒安全驾驶;夜间时段分车型限速管理,体现管理人性化。
下一步,市公安局将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持续开展85处居民区停车难停车乱治理,进一步加强堵乱点治理,创新交通组织优化,规范城市道路交通秩序,持续推进中心城区交通管理工作,不断提升交通出行品质。
此答复函已经市公安局主要领导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公安局
2023年8月19日
联 系 人:黄程远
联系电话:023—63753051
邮政编码:401147